close

 

 

在威海,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中式喜餅, 結婚時送喜餅是必須的一項內容。正所謂“十裡不同風,百裡不同俗”,在威海以及榮成、文登、乳山等地,喜餅有“媳婦餅”“被窩餅”“抓果”“體己干糧”等 不同的稱呼,並且其制作工藝、形狀、風味也都不同:乳山的喜餅最大,榮成的喜餅雖然最小但用油最多,滾邊的文登喜餅最好看,威海市區的喜餅則是方方正正的 大“抓果”,可謂各有各的“喜滋味”。

 

“小時候,親戚家有人結婚時就盼著能分到喜餅吃,又香又甜的味道,到現在都很難忘記。”市民劉先生說起對威海喜餅的印像時真情流露,“那個年代物質匱乏,制作喜餅又需要雞蛋白糖這些稀罕東西,一般人家不是遇到婚慶喜事,是不會輕易制作這種好東西的。”

 

然而,時至今日,喜餅這一婚慶用品對本地市民來說已是司空見慣,在市區一批發市場內從事喜餅銷售的馬女喜餅禮盒士說,現在很多客戶家中有人結婚時就會到她這裡來預喜餅推薦定喜餅,一次預定少則數百塊多則上千塊。結婚喜餅而對於普通市民來說,只要參加親友的婚禮,婚宴結束的時候都會得到一份包括喜餅、喜糖、喜煙在內的禮品。

 

不過,要探究喜餅的歷史由來的話,卻沒幾個人能說得上來,只知道一輩一輩傳下來的就是這樣的說法:喜餅由女方負責制作,專門為忙碌了一天的小兩口進入洞房後,深更半夜說悄悄話時填肚子而准備的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xiejingj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